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大体来说,我创作原创曲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感驱动型,例如《北上》《昼梦兰阴》和正在准备中的《建安三千里》,通常是先想好主旨、风格和词的大概之后才去找参考和创作;另一类则是任务驱动型,一般是平时在听歌时候决定学习一些自己没尝试过的曲风,先作编再根据风格填词,之前的《逢春当醉》就属于此类。
而对于今天的这首歌,虽然一开始不过是想参考《世界箱庭》和《时空舞者》这两首有点圆舞曲风格的3拍曲子写一首适合尘宝的,同时倒逼自己写一写现代风格词(不要再惦记你的史同文献综抄了),但在填词和修改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这首歌的意义——又因为刚好排到了冬天,这首歌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给自己的生日曲子。
虽然是给自己的生日曲,但这首歌的主题其实是生死。文学的、与现实的生死。
两年前的这个时间,疫情放开前,带着疲惫、恐慌和担忧,我不吃不喝、几乎像做贼一样坐了13个小时的动车提前回了家。在那个萧条的灰白色的冬天里,爷爷永远离开了我。在那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亲近之人离开是什么样的光景——但在那之后的两年里,我在很多不眠之夜惊醒,在很多梦里见到断肢、尸骨、遗书,梦见跳崖而死的画家、大爆炸后的一片狼藉、棺材里的腐肉,而从来不敢向人提起。
……我觉得这是潜意识中的自己正在拼命理解死亡的意义,将曾经对我来说只存在于纸上的死亡尽力打捞出水面,逼迫自己直视它。
在那个冬天,在去殡仪馆的车上,我写下:
“我想起《黄雀记》中的祖父。想起北岛说假如死生大限可以跨越……想起雁门尚书,想起《一路平安》,想起博尔赫斯的诗,我用什么把你留住。想起很多很多年前,我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爷爷牵着我的手走过横亘在家乡河水上的那座大桥。”
一年后的十二月,我又在随笔里写道:
“而我生命中前二十年的死亡又来自哪里呢?来自小豆豆的泰明,一路平安的音乐,芦花、小船和刘老师,还是来自北岛的《听风楼记》:‘如果生死大限是可以跨越的话,我此刻又回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那个晚上。我怀着秘密,一个让我惊喜得快要爆炸的秘密,从家里出来,在黑暗中下楼梯,沿着红砖路和黑黝黝的楼影向前。那夜无风,月光明晃晃的。我走到尽头,拾阶而上,在黑暗中敲响听风楼的门。’”
而在两年后的今天,我决定用这首歌来直面自己对死亡这个命题的探索——毕竟“未知生,焉知死”。
这首歌的标题,正如我上面所写,来自于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把你留住》。很巧的是,博尔赫斯这首诗是并不像情诗的情诗,是用悲哀的、黑暗的意象剖白自己的情诗,而我的歌也是并不像生日歌的生日歌。我希望能用这首歌纪念爷爷,也送给我诞生的冬天,希望我能够永远冷静地、悲哀地、饱含情感地敬畏死亡,接纳死亡。就像高中时候惊鸿一瞥记住的冯自的诗: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作曲/编曲/填词:某鱼
演唱:星尘
撕一片落叶 来装饰荒芜
落叶上刻下你我的眉目
唱片 循环着古老祝福
被黄昏的倒影追逐
第一段主歌的意象来自于博尔赫斯的原诗: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除此之外,还有《窗下的树皮小屋》里《一路平安》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这本童话书连同《蜘蛛的网》一起,是年幼的我对于文学性“死亡”的最初认知。遗照旁永远奔跑的小仓鼠和《一路平安》的歌曲、把眼睛献给女孩的蓝鲸、盲眼的小白兔、坠下山崖的女孩、死在梦中的小青蟹……我至今牢牢记得这些故事。
等石桥沉没 听谁的脚步
银河中列车 它去向何处
百合 盛开在遥远山谷
白鹤带不走一粒尘土
这段大概算是典故大集合了。“等石桥沉没”说的是尾生的故事,以及芥川《罗生门》里收录的那篇《尾生之信》;“银河中列车”是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这篇小说和上面提到的《窗下的树皮小屋》一样,都是文学性死亡的典型体现;第三句则指的是《根鸟》里山谷中的百合花和梦中的少女;最后一句写的是苏童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当时读到这篇有关火葬土葬思考的短篇时也震撼了很久。
当然,我选取的这四个故事背后的作家,其实都或多或少和我所认识的文学性“死亡”有关。芥川自不必说,宫泽贤治的人生轨迹其实相当坎坷,他的童话也被认为是给成年人的童话;曹文轩的书,无论是《草房子》《根鸟》还是《青铜葵花》,都占据了我童年脑海中悲哀的一角;苏童则是我上高中之后接触的,《黄雀记》里怀抱新生婴儿的祖父与《三盏灯》里死在舟中的母女、死在途中的父亲,也牢牢印在了我心中。
四月 的风 又破门而入
春天的谎言能否把你留住
九年前我初三的时候,在随笔本里抄了田晓青《季节的传说》:
四月不是你的 当它残酷地来临 你不能和树枝一起发芽 墓地上 当雨滴渗入你地下的夜色 最绿的草 正从你睡眠中萌动 伸向阳光下的四月你的话语从多雨的季节传来 浸透了七月忧伤的气息 雨水曾淹没绿色的视野 在整个七月你是雨中的树林
这段歌词的意象就来源于此。
与喧嚣的荒诞的尘世共舞
于无声之中 以视线相触
把盛开玫瑰 在想象时空里烹煮
尝一口谁记忆的苦
这段副歌的歌词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典故,为了配合我的作曲,写得稍微抽象了一些。想着既然是送给自己的曲子,那应当基于自己的感受来创作,所以副歌的歌词间接表达了我隔着书本与书中人物共情、隔着时空尝到他人“记忆的苦”的思考。
面对着礁石 将海浪寄出
杯中盛满了 月亮的孤独
像芦苇小船沉沉浮浮
寻觅下一个新的归宿
前两句来源于北岛的《红帆船》: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不,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化为灰烬 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这也是我初三曾经摘抄过的现代诗之一,北岛对我的影响一直贯穿到22年疫情的春天、在现代文学课上听老师朗诵《回答》的时候。无论是曾经《城门开》里读到的关于死亡的故事,《听风楼记》那个令我过目不忘的结尾,还是后来支撑我度过困难时期的“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前段时间翻开《午夜之门》看到的“那白纸好像空山,他就在其中”,北岛在我的文学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而后两句则来源于黄蓓佳的《小船,小船》,也是一个童话般关于死亡的故事。还记得小学时候看这篇文章哭了很久:
(不争气的我在回头找这段话时候又哭了一会)
溪流 化作 生命的纹路
天际的层云啊是春山一顾
“溪流”一句来源于冯自的诗: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在最前面也引了冯自的另一首诗,我其实想表达的就是这段话的意思:“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而后一句就稍微有些抽象了,起源是我曾经给自家oc写过的一篇同人文《春山》:
纵然他知道这座城市四周是千里沃野,他仍是忍不住再向平芜尽处投去一道目光。或许世界上本没有山,又或许世界上本没有云,云消散是山色有无中,山衔月是飞在青云端,原来古人所见也不过尔尔。 …… 死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像春山一样,文远津不知道死是不是真实存在于世间的。人们会把地平线上的浓云认作春山,大抵也会把其他的什么东西当做死亡。于是他茫然地抬起头看向自己的先生,后者如水一样幽邃的眼眸里倒映出灰白天空的形状。 …… 茕茕孑立的松坡堂,悲凉的阴影已渐渐离他远去,十五岁的少年闭眼睁眼,地平线上的“春山”散去,在先生枯叶一样的背影里,少年窥见了文学性的死亡。
所以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我自己才能知道的意象,也权当是送给自己的一点彩蛋吧。
沏滚烫的苦涩的新茶一壶
于字句之中 寻星辰归处
把干枯玫瑰 交给那冬日的泥土
明日又将盛开如初
与广阔的无垠的大地共舞
于歌唱之中 将青山重读
把盛开玫瑰 种在遥远记忆深处
不必谁来将你留住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既然是生日歌,还是想表达一些期许的。把干枯的玫瑰交给泥土,让过去都成为滋养未来的沃壤;永远怀抱着曾经的情感前行,便不必用什么把你留住。